2015年9月18日 - 10月18日

新北市藝文中心藝文館 范欽慧、柯應平、馮大衛、唐唐發、吳燦政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莊敬路62號1樓(近捷運江子翠站3號出口)

 

素材
デジタルプリント, etc.

 

 

 

 

「織音生景」 Sou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當代藝術X在地聲景 主辦: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合辦:台灣聲景協會 協辦: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贊助:SAMSUNG 策展人:林文珊 參展者:吳燦政、林儒鐸、范欽慧、柯應平、唐唐發、馮大衛、鈴木貴彥 聲音作者:李志銘、林子皓、郭晉、劉凱安、徐守宸、鐘奕東

 

 

+

 

Photo Icon

 

所有的聲音都灑落在深層記憶裡 聲音是人與外界時空、環境、與大地自然相連結的重要媒介,聲音提示著我們和腳下這塊土地、社群以及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我們總是習慣用視覺解讀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對於同時間出現的聲響多是反射性地接收,隨即倏忽略過,並不真的聽見。然而,每日在我們身旁存在眾多的聲音,這些狀似隱藏於生活週遭的聲音訊息其實具有不同程度的時代意義,有些甚至極為珍貴,值得我們靜心聆聽、親近與了解背後形成的原因。當耳朵的感官能力被開啟,便能「看見」全新的風景-在眼睛追逐的影像世界之外,還有聲音的風景。 「織音生景」意謂網羅聲音、創造新風景,探討的核心圍繞在「對臺灣本土文化、環境變遷與在地聲景的深刻關注、提煉與保護」。此展特別將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與聲景保存研究者的聲音作品併肩而置,讓兩個切入角度不同、脈絡完全相異的文本在此交互作用;沿著作品與真實聲音的對話,激撞出一條更寬闊具深度的探討在地文化之路。提供觀者在藝術家創造的地景與自然聲景之間,映照出的過往、當下與未來的土地故事光譜中,自行悠遊感受,並主動式地發掘與自身經驗相連結的重要感知價值。 展覽依著我們的真實世界狀態,分為海洋、山林與城市三種場域,展開議題敍事。參展者為聲景創作范欽慧、藝術家林儒鐸、柯應平、吳燦政、鈴木貴彥、唐唐發與馮大衛,聲音作者為台灣聲景協會、李志銘、林子皓等多位各種領域的聲景保存研究者。作品媒材特意選擇多元的藝術形式並置,而聲音內容亦沿著此主軸路徑精挑細選,如隱藏融合於海洋的奇妙聲響與白海豚等生物的聲音語言、貢寮水梯田的山林聲景、常民活動與飲食文化之音、充斥生猛活力的市場叫賣聲等新北市乃至全臺的實地聲音,包括已然消失與難再聽聞的產業聲響。 台灣是一個自然資源豐碩、四面傍海的島嶼,我們與自然環境有著緊密親近的關係,但多數人並沒有真正察覺山林與海域環境好壞與自身有何關聯。林儒鐸長期關注台灣土地變貌,從2008年開始《人造風景》的創作題材,真正用心深入地觀看我們的土地輪廓與其所默默承受;至2011年延伸出《如鏡的大海》系列作品,指出人類慣常以追求經濟效能為藉,豪取環境資源而壓迫其他物種的生存條件,最後返饋回來的循環異相。聲景保存的力行者范欽慧,自1997年開始收錄台灣各地山林聲音,將豐富的山徑聲響與清新美妙的動物歌語保存下來,分享闡揚每一個人都能從生命悠長的大地所培育的聲音,找到與心連結與寧靜的力量。柯應平長期居處於金瓜石,他用影像留住「水金九」山海雲風的變化、舞動,讓聲音彷若不曾與攝影當下分離過,你將看到自然萬物在光影空氣中的音感,亦彰顯了新北市依山傍海值得珍視的居處環境。藝術家吳燦政的長期創作計劃,則如修行者般堅定而持續地記錄恆長歲月中,不被注意的日常聲響。作品也是一個常民生活與文化的聲紋資料庫;拿起耳機即進入他重建的疆域驛站,你將在以為是平凡無奇的聲音裡,獲取發現諸多驚喜的純真快樂。 再往現代最熟悉的都會裡走,市場與小吃店是台灣人的飲食殿堂,也是人氣與人聲匯聚之地;藝術家唐唐發運用現成物加上手繪油畫物件,把平面變成立體,再以美學形式重現傳統市場生猛有力的各類攤位,將生活物件轉化為藝術趣味又能令觀者立即會心一笑,是讓藝術活在日常間的極佳例證。鈴木貴彥的作品《全球商店計劃》以表徵在地特質的獨資商店牽動有關全球化的消費形態議題;拍攝數百張照片圖檔,拼接成超高畫質照片輸出,再鉅細靡遺地黏貼製成整座商店的建築外觀,原本在現實時空環境的光影因隨攝影的特質被同步保留下來,更突顯該建物身處現地的真實感,把廉價感的鐵皮建築與塑膠材質物件拼搭的小吃食堂、蛋糕店等台式住宅風格,轉化成一座座代表正港台灣的地景。 馮大衛以鏡頭抵抗城市被遺忘的速度,其攝影作品拍下身體行動於時間與空間中打開的綜合感官,猶如把城市人們心中記憶的喧嘩、許多人情熱暖或疏離的日常交流、某時某刻闖盪街道巷弄間,那份思索的痕跡分別安置,並帶你我回到各自的現場。本展以雙重角度及觀點把關懷本土的議題重新抛回人們每日的行住坐臥間,讓我們一起打開聆聽本土文化的感官能力與關注在地聲景的保護意識,與我們的島嶼文化一同真實地相依而活。